文轩小说网 > 军史小说 > 大明:寒门辅臣 > 第四十九章 难酬蹈海亦英雄

第四十九章 难酬蹈海亦英雄

推荐阅读:逆天帝皇武道凌天重生1980:开局迎娶姐姐闺蜜六年后三崽携她掀翻帝国财团玄门医婿战神狂飙我在修仙世界开农场全球末世:开局觉醒吞魂天赋从女子监狱走出的修仙者吞天混沌经:开局先吞圣女修为

    姓周的先生?
    梁家俊满是疑惑,山阳(淮安)出过许多名人,如兴汉三杰之一的韩信,苏门四才子之一的张耒,可从未曾听人说起过此处有一周姓先生。
    “姓周名谁,可有典故事迹,诗词文章流传于世?”
    梁家俊跟上顾正臣追问。
    顾正臣按照后世的记忆,走到了一处大院前停了下来,看着门上匾额,上书“问真源”三字,大门紧闭。
    梁家俊指了指大门方向:“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这家主人莫不是和杜甫一样,也去过西岳,这就是你说的周姓先生的家?”
    “问真源?”
    顾正臣笑了。
    数百年前,这里住着一户人家,他在寻问真源。
    数百年后,这里住着一户人家,他找到了真源。
    顾正臣凝视着匾额上的字,轻声说:“梁兄,你不是问他有没有诗词文章流传于世?顾诚,拿笔墨来。”
    说罢,走向大门左侧院墙处。
    顾诚拿出笔墨,墨方研开,顾正臣已提笔蘸墨,挥毫而出: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梁家俊看着墙上七言,顿觉一股豪迈气势扑面而来,透着学有所成,立志报国,万死不悔的笃定与坚决!
    能写出此诗者,不应是泛泛之辈!
    梁家俊自认为熟读古籍,通晓古今,可仔细想想,却不曾见过这首诗作!
    孤陋寡闻吗?
    顾正臣盯着这首七言,心中感慨万千,真想喊一句:
    周公,甚是想念。
    只是这个时空里,他还没来。
    但顾正臣知晓,这里,是他的家。在未来,风云激荡的年代。
    你的心愿是盛世人间,这也是我的心愿。
    你辅一国傲然于世界之林,纵横捭阖于从容之间。我不自量,也想效仿周公,辅这大明,成盛世,留人间。
    在这一刻,顾正臣坚定了决心:
    我要做——大明辅臣!
    “你们是何人?”
    一个俏丽的声音传了过来。
    顾正臣转身看去,眼眸微微一亮。
    只见不远处站着一位少女,手持一柄古旧红伞,红伞微微倾斜在肩头,细密整齐的伞骨撑着绯红的伞面。少女眉目细美,两缕秀发轻飘她如雪的面颊,如星子的双眸微微闪动,秀雅的小脸透着出尘的优雅。
    顾正臣将毛笔递给顾诚,上前行礼道:“在下顾正臣,适才有感而发,在这里留下文字,弄污了墙面……”
    “小姐,小姐。”
    远处一个丫鬟踩着碎步,正快速走来。
    少女回过头看了看丫鬟,移动莲步,对顾正臣等人说:“莫要在这里停留,老爷最喜白墙无暇,如今被你们留字,见到定会恼怒,你们快些走吧。”
    说罢,人已转身离开。
    梁家俊看着有些痴痴的顾正臣,咳了声:“人都走了,我们也赶紧走吧。万一被人抓个正着,说不得会惹麻烦。”
    顾正臣收回思绪,定了定心神:“走吧,我们去府衙周围看看。顾诚、孙十八,不需要跟我们这么紧,随处看看吧。”
    “好的老爷。”
    顾诚、孙十八答应。
    问真源宅院门外。
    一个年约四十中年人盯着墙壁,此人面容方正,额头宽阔,目光深邃,开口道:“这诗作,不凡啊。没想到张兄问心多年,竟有如此雄心壮志,我当奏报朝廷,举荐张兄,施展抱负。”
    张和有些惊愕地看着墙壁上的字,瘦弱的脸颊微微抖动了下。
    “怎么,这不是张兄所书?”
    “任知府,你我并非第一日相识,应知我早无如此锐气。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这诗句,有一种万死不悔的气势,端的是一篇好诗作!”
    张和看向淮安府知府任光祖,认真地说。
    任光祖有些惊叹,指了指墙上的字:“若不是张兄所写,那会是谁?”
    张和微微摇头,伸手倾道:“任知府,到宅中说话吧,我差人打探。”
    任光祖郑重地说:“此人一定要找出来,如此有才之士,当为朝廷所用。你是不知,朝廷今年为察举人才,已发了三次文书,皇帝求贤若渴,我等也是如坐针毡啊。”
    张和连连答应:“能留字迹,定有人看到,任知府,里面请。”
    任光祖点头,跟着张和进入宅院之中。
    品茶,谈书。
    任光祖有些心不在焉,张和知道他是爱才心切,差人询问,却没人见过留诗之人。
    后院。
    小姐张希婉嘱托着丫鬟小荷:“不可对外说起留字之人,父亲知晓定会责怪……对了,小荷,你去把那位公子所留文字抄录过来,匆匆离去未曾细看。”
    小荷答应。
    不久后,小荷看着愣愣出神的小姐,似沉浸在这首七言里不可自拔……
    顾正臣回到客栈,有些郁闷。
    不是说古代文人都喜欢乱写乱画,这是雅事,是文人风趣,李白、杜甫、陆游、苏轼,谁没干过这种事,怎么轮到自己,就落了个素质低下的感觉……
    因为“水土不服”耽误行程,此时已近八月。
    梁家俊提议:“既然你身体已是无碍,我们应趁早南下,赶在中秋之前抵达金陵,如何?”
    “甚好。”
    顾正臣笑着答应。
    “你去定下一艘船,明日一早我们离开山阳。”梁家俊安排梁五斤之后,对顾正臣说:“自淮安至扬州,巡检司较多,又有诸卫军士坐镇,想来不会有波折。不出五日,我们便能抵达金陵。”
    顾正臣感叹:“这一路走来不易,今日走路多了,有些困乏,我们早点休息如何?”
    梁家俊知顾正臣身体刚痊愈,起身道:“既如此,那顾兄好好休息着。”
    看着梁家俊离开,顾正臣看向顾诚,顾诚关上门,孙十八也走上前。
    “老爷,半个月前,淮安知府衙门抓了一个名为赵三秀的盐徒,据说此人是盐徒中的小头目。知府已奏报金陵,尚未勾结。”
    顾诚将打探到的消息告知。
    孙十八点了点头,低声说:“目前来看,县衙、府衙、漕运公署都有合适的位置,毕竟这些地方大,总有看不住的地方。”m.81ZW.??m
    顾正臣严肃地说:“这件事,不能伤任何人。既然要做,就需要将事做大一些,免得不了了之,无人应声!”
    “老爷的意思是?”
    孙十八吞咽了下口水。
    顾正臣起身,目光冷厉地看着孙十八:“两处,府衙、漕运公署!去吧,一定要谨慎,按照我说的方法去办,若遇追问,切记不可惊慌失措,顾诚暗中接应。”
    孙十八从箱子里取出一个行囊,看了看里面四个小臂长粗的竹管,里面还有更香,对顾正臣行了个礼,凝重地说:“老爷,我去了。”
    顾正臣点头。
    顾诚开门看了看,见无人注意,便和孙十八一起离开。
    顾正臣站在窗户后面,看着分散而行的顾诚、孙十八,低头看了看双手,有些微汗。
    隔壁间。
    梁家俊看向梁五斤:“顾诚、孙十八出了客栈,这天已黄昏,他们去做什么了?”
    梁五斤嘿嘿一笑:“老爷,他们是去敲门了,这山阳城中,可是有不少寡妇……”
    “这两人!”
    梁家俊暗暗摇头,看了一眼梁五斤:“你不准去!”
    “老爷,我是正经人。”
    “笑得猥琐,不见正经……”
    “冤枉……”
    孙十八将竹筒布置在府衙东墙隐秘不起眼处,将连接引线的更香点燃,在不远处压了一张纸条,轻松离开,然后去了漕运公署西墙,寻了处隐秘地,快速布置好脱身而去。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孙十八按照顾正臣的吩咐,换了几次方向,绕了两个大圈,然后进入了一家酒楼,吃吃喝喝,谨慎地观察着周围动静。
    而在暗处,顾诚也紧张地看着,见没有任何异样,无人追寻,这才放心下来,上了酒楼对面的茶楼喝茶,两人隔街相视一笑。
    半个时辰后,两人才一前一后回到客栈,还特意给掌柜打了招呼,给梁五斤带来了一些酒菜。
    这一夜,有些漫长。
    顾正臣不知何时睡着,醒来时,顾诚、孙十八已在门外催促。
    此时,天尚未完全放亮。
    找了几个伙计搬行李至码头,顾正臣、梁家俊等人上了船,船家吆喝着,直至天亮时,便撑船离开码头。
    此时,阴云自西北而来,似有一场大雨将至。
    顾正臣看了看天色,又看向山阳城,眉头微皱。
    孙十八、顾诚也有些意外,按照更香时间,此时也该点燃了,莫不是老爷制造的东西不管用?
    便在此时,一声沉闷的声响从远处传出,随后紧接着,又是一声巨响。
    两声惊雷,震动淮安府。
    淮安知府任光祖匆匆带人赶到现场,看着被炸毁了的近半丈墙面,还有地上的坑洞,不由得暗暗吃惊。
    “府尊,有发现。”
    同知周谷拿起纸张,递了过去。
    任光祖展开一看,不由愣住。
    好丑的字。
    歪歪斜斜,还有一串圈,涂抹多次,还有错字。
    但大致内容还是看得明白:
    释放盐徒头领赵三秀,否则三千盐徒将暴虐淮安府,凡运河之上船只,尽数将被劫掠!
    “盐徒,好,很好!敢威胁朝廷!”
    任光祖满脸怒气,厉声喊道:“若不尽灭淮安府盐徒,我就不离淮安府!给我查,我要知道谁是盐徒!”
    周谷闻了闻火药味,有些忧虑地说:“这爆炸是火药引起,此事不只是盐徒这么简单。府尊,应奏报朝廷,越早查处,越安全。否则,后患无穷。”
    “漕运公署也被炸了墙,也是盐徒所留,声称若不释放赵三秀,将要切断北上漕运。”
    通判来报。
    任光祖呵呵冷笑,这群盐徒,还真是硬气啊!
    轰隆!
    闷雷滚滚而至,随后便是大雨倾盆。
    雨水打落,让散落在坑洼周围的更香粉末化成泥水,汇入坑洼之中,又流淌而去。天黑了下来,一道道闪电开始劈舞,明与暗在人的脸上不断交换……
    「感谢长梦冷打赏,惊雪谢过。」
    “沈兄!”
    “嗯!”
    沈长青走在路上,有遇到相熟的人,彼此都会打个招呼,或是点头。
    但不管是谁。
    每个人脸上都没有多余的表情,仿佛对什么都很是淡漠。
    对此。
    沈长青已是习以为常。
    因为这里是镇魔司,乃是维护大秦稳定的一个机构,主要的职责就是斩杀妖魔诡怪,当然也有一些别的副业。
    可以说。
    镇魔司中,每一个人手上都沾染了许多的鲜血。
    当一个人见惯了生死,那么对很多事情,都会变得淡漠。
    刚开始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沈长青有些不适应,可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
    镇魔司很大。
    能够留在镇魔司的人,都是实力强横的高手,或者是有成为高手潜质的人。
    沈长青属于后者。
    其中镇魔司一共分为两个职业,一为镇守使,一为除魔使。
    任何一人进入镇魔司,都是从最低层次的除魔使开始,
    然后一步步晋升,最终有望成为镇守使。
    沈长青的前身,就是镇魔司中的一个见习除魔使,也是除魔使中最低级的那种。
    拥有前身的记忆。
    他对于镇魔司的环境,也是非常的熟悉。
    没有用太长时间,沈长青就在一处阁楼面前停下。
    跟镇魔司其他充满肃杀的地方不同,此处阁楼好像是鹤立鸡群一般,在满是血腥的镇魔司中,呈现出不一样的宁静。
    此时阁楼大门敞开,偶尔有人进出。
    沈长青仅仅是迟疑了一下,就跨步走了进去。
    进入阁楼。
    环境便是徒然一变。
    一阵墨香夹杂着微弱的血腥味道扑面而来,让他眉头本能的一皱,但又很快舒展。
    镇魔司每个人身上那种血腥的味道,几乎是没有办法清洗干净。

本文网址:http://www.cn72.com/xs/2/2932/91319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cn72.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