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轩小说网 > 军史小说 > 大明:寒门辅臣 > 第一百五十六章 刘基缺乏政治敏感

第一百五十六章 刘基缺乏政治敏感

推荐阅读:逆天帝皇武道凌天重生1980:开局迎娶姐姐闺蜜六年后三崽携她掀翻帝国财团玄门医婿战神狂飙我在修仙世界开农场全球末世:开局觉醒吞魂天赋从女子监狱走出的修仙者吞天混沌经:开局先吞圣女修为

    不领取耕牛?
    没耕牛如何深耕细作,这些人放牛牧马是好手,当牛做马,未必擅长啊……
    顾正臣也不多作解释。
    这群鞑靼俘虏来自草原,你指望他们直起腰,仰头看着长空,高高扬起马鞭的手换成弯腰低头重重落下的锄头,他们能适应才怪。
    种地,不是给只牛,给些粮种,给块地,就能耕作好的。
    这里面的学问深着呢,没两三年时间想拾掇好一亩三分地很难,这群人需要生活,没两三年的试错期。
    县衙也不可能效仿某些人,自己国家那么多贫困生补助不来,还提倡勤工俭学,外族人来了,每个月还得给人家补贴,不管是一个月三十万补贴,还是三十个月三万补贴,大明是绝对不会出的。
    来大明,那就一视同仁,大明百姓异地安置就这规格,你们就这规格。
    想要特权?
    想高大明人一等?
    去你奶奶地,大明骨头硬得很。
    没有补贴,又种不好地,怎么办?这些鞑靼虽然是外族,可马上就编入句容户籍了,日后就是纯正的大明人,不能不管他们死活。
    左思右想之下,顾正臣决定发挥这群人“膀大腰圆,力气大”的优势,打造一支专业的施工队伍,专门负责句容的水塘河道堤坝等维护、修缮、开挖等任务,固定征用,给粮给钱,日后也能少征调几次百姓。
    修水利技术条件不高,找几个专人带个头,分配好任务,让他们干活就是了,有时间再培养一些匠人,句容需要推动的工程很多,其中一项就是修筑城墙……
    古代与后世不同,后世有没有城墙都无所谓,不说胖子和大男孩这种级别的存在,就是其他在头顶上乱飞的炮仗太多,城墙军事价值很弱。
    没错,句容在未来二百多年的历史中没有遭遇外敌的入侵,城墙也没啥军事价值。
    但问题是,后世没城墙习以为然,但大明人没城墙,浑身不自在。
    没城墙的城算什么城,这和家无门有啥区别……
    哪怕再穷,再苦,拉个栅栏来也得当城墙用着,等有机会了,一定会把砖墙给垒砌出来。
    遍观大明府州县,大致如此。
    社会是有分工的,不是所有人都必须去耕作种田才能活下去。
    三百六十行,各有各的饭碗。
    顾正臣打算让这些人专司句容大小工程事,听差县衙。当然,这些事没必要给毛骧与刘基细说,他们只是送俘虏的,如何安置与安排俘虏是句容县衙的事。
    骆韶、林山核对名册完毕,办理了交接文书。
    具体如何分配俘虏安置在何处,谁与谁住在一间房里,自有胥吏与衙役负责,军士协助,无需顾正臣亲自处理。
    句容河畔。
    刘基看了看毛骧,希望这个人离远一点,自己好与顾正臣畅谈几句,可毛骧打了个哈欠,浑似没看到,不离左右。
    顾正臣看到了刘基的眼色,暗暗感叹刘基的政治敏锐性还是不够高。
    从毛骧的举动来看,他就是朱元璋派来盯梢的,而充当梢的人,就是自己与刘基,在这种情况下,你还想私聊,想干嘛,瞒着老朱做事?
    刘基很聪明这是真的,但他性子直,有时候说话不过脑子,这也是真的。
    比如朱元璋问刘基丞相人选,感叹只有刘基能当丞相时,他脱口而出一句“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孤上恩”的话。
    这话极不妥当,要知道如果刘基当了丞相,大权在手,能值得他“疾恶”,担得起他“疾恶”的人就只有一个朱元璋了。
    虽本意不是如此,可老朱会如此想,人是容易对号入座的……
    顾正臣见刘基嘴角动了下,连忙开口:“诚意伯,这句容河可是秦淮河的源头,通着金陵,若是丢进去一片叶子,兴许能飘到大中桥。”
    刘基听闻,后背一冷。
    顾正臣是在提醒自己,这里的每一句话,每一件事,都能传到金陵城中,让自己慎言。
    刘基看着河水,摇头呵呵一笑:“顾先生,你身边似乎还缺一个师爷吧?”
    顾正臣凝眸,谨慎地说:“确实。”
    刘基轻声道:“我有个次子,名为刘璟,有才情学识,善出主意,不知顾知县可愿意聘用为师爷?”
    嘶!
    顾正臣深吸一口冷气。
    毛骧听闻,眉头微微一皱,旋即不动声色,靠近了一步。
    顾正臣看着刘基,余光扫了一眼毛骧,正色道:“诚意伯说笑,我一个个小小七品知县,如何敢招用伯爵府中少爷做师爷,此事还是休要提说。”
    刘基再次争取:“县衙事务繁忙,身边没个师爷……”
    “诚意伯!深秋,起风了。”
    顾正臣打断了刘基。
    再继续说下去,刘基很可能活不到洪武八年。
    知县可以自由聘用师爷作为幕僚,师爷不吃用朝廷俸禄,非朝廷官制中人,由知县供给钱粮。
    在大明中后期,大明府州县主官,只要能支给足够的钱粮,就能招募到师爷,比如明代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东南第一军师徐渭,他就是胡宗宪请来的师爷。
    但在大明开国初期聘用师爷是不太容易的一件事,除非好友故交,知根知底,有名望,还得有些家底,否则,主官很难聘用到师爷。
    这与时代的特殊性有关,大明开国仅仅六年,读书人数量还没跟上来,元末明初正是读书人青黄不接的时候,最让朱元璋头疼的是,乡野民间不少读书人不愿意侍奉大明朝,不想当明朝的官,哪怕是朝廷连试科举三次,有水平的读书人出来的却不多。
    连给老朱当官都不愿意,还给人当师爷,开啥玩笑。
    不过有人确实脑子不开窍,这边拒绝了老朱的当官邀请,转头就跑去给人当了师爷的人是真有,比如现任苏州知府魏观的师爷高启。
    当然,如果没有意外的话,魏观和高启明年就会被老朱腰斩了。
    这事还真不能完全怪老朱小心眼,作为帝王,邀请你当官你不当,不和新王朝合作,这没啥,你回家种地就是了,放你走,可你转身给一个知府当了师爷,这让老朱怎么想:
    我老朱,堂堂大明天子,还不如一个知府?
    我不要面子的吗?
    寰中士夫不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诛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
    这就是老朱的逻辑。
    而刘基此时此刻,正在犯“高启”的错误,你儿子有才,你就赶紧送给老朱,没看老朱手里缺人手?
    不把人才送老朱,送一个知县当师爷,你这是想干嘛,若是老朱多想想,你这条命还能活多久……
    刘基看着旁顾其他的顾正臣,无奈地叹了口气。
    现在诚意伯府已经被掏空了,老朱连俸禄都给停了,要不是家里人少,老家还有点地,怕是要走上穷途末路,如今情势危急,若是能借顾正臣之手,搭上东宫的线,说不得诚意伯府还有一线生机,至少在自己死后,家人还能保住性命。
    可看顾正臣的意思,他并不打算帮这个忙。
    刘基没有再为此事开口,转而与顾正臣谈论起河流疏浚一事。
    毛骧跟在不远处,始终沉默。
    午时,顾正臣设宴招待刘基、毛骧等人,不过都是一些客套话。
    俘虏安置很是顺利,剩下的便是生活物品的置购。这一批俘虏并不是穷光蛋,和移民政策一样,他们每个人手中都有一笔“安置费”——五贯钱。
    这笔钱不算少,除了购置锅碗瓢盆、棉被棉衣等物,还有诸多剩余。句容县城的耆老带了一些蔬菜看望,还不忘叮嘱几句要守法,做良善的顺民。
    倒是户房中人忙得有些冒烟,尤其是骆韶,可谓绞尽脑汁给这群俘虏入句容户籍。
    鞑靼俘虏入句容户籍,可不是俘虏报名,户房记录这么简单。
    朱元璋是一个极具战略眼光的帝王,在处理蒙古族时,也有着非凡的智慧,他不追求对蒙古族群的彻底斩尽杀绝,只是追求消灭足够威胁大明王朝的元廷力量,对于那些臣服的,投降的蒙古族,包括还在元廷之中的蒙古人,优先进行拉拢、转移安置、重用、游说,然后才是肉体系消灭。
    对于鞑靼俘虏,朱元璋有着明确的治理理念,就两个字:
    同化。
    蒙古是游牧民族,属外夷,外夷入中华则中华之。
    老朱规定:
    大明境内安置的蒙古族人,不允许穿着蒙古族服饰,一律着汉家衣裳;不允许说蒙古语,一律说汉语官话。蒙古族人内部,不能相互婚配,蒙古女子需嫁给大明男子。
    还有一条,所有关内蒙古族改汉姓。
    改姓,这是最让骆韶挠头的,这群人没文化,姓起的那个随意,让人有些绝望,有改李、张、王、赵的,也有不走寻常路的,比如我姓忙,也不知道你在忙什么,还有姓铁,名真的,往中间塞根木头,你还能征战天下不成?
    最无语的是自己不会起姓,还非要找个尊贵的姓靠,啥,你想姓朱,排行老几,老八啊。
    小子,你有几条命?
    “沈兄!”
    “嗯!”
    沈长青走在路上,有遇到相熟的人,彼此都会打个招呼,或是点头。
    但不管是谁。
    每个人脸上都没有多余的表情,仿佛对什么都很是淡漠。
    对此。
    沈长青已是习以为常。
    因为这里是镇魔司,乃是维护大秦稳定的一个机构,主要的职责就是斩杀妖魔诡怪,当然也有一些别的副业。
    可以说。
    镇魔司中,每一个人手上都沾染了许多的鲜血。
    当一个人见惯了生死,那么对很多事情,都会变得淡漠。
    刚开始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沈长青有些不适应,可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
    镇魔司很大。
    能够留在镇魔司的人,都是实力强横的高手,或者是有成为高手潜质的人。
    沈长青属于后者。
    其中镇魔司一共分为两个职业,一为镇守使,一为除魔使。
    任何一人进入镇魔司,都是从最低层次的除魔使开始,
    然后一步步晋升,最终有望成为镇守使。
    沈长青的前身,就是镇魔司中的一个见习除魔使,也是除魔使中最低级的那种。
    拥有前身的记忆。
    他对于镇魔司的环境,也是非常的熟悉。
    没有用太长时间,沈长青就在一处阁楼面前停下。
    跟镇魔司其他充满肃杀的地方不同,此处阁楼好像是鹤立鸡群一般,在满是血腥的镇魔司中,呈现出不一样的宁静。
    此时阁楼大门敞开,偶尔有人进出。
    沈长青仅仅是迟疑了一下,就跨步走了进去。
    进入阁楼。
    环境便是徒然一变。
    一阵墨香夹杂着微弱的血腥味道扑面而来,让他眉头本能的一皱,但又很快舒展。
    镇魔司每个人身上那种血腥的味道,几乎是没有办法清洗干净。

本文网址:http://www.cn72.com/xs/2/2932/91330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cn72.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