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轩小说网 > 军史小说 > 大明:寒门辅臣 > 第一千七百六十四章 局部服从整体

第一千七百六十四章 局部服从整体

推荐阅读:签到百年我举世无敌网游之横行天下全能真千金她马甲又被拆了一品农门恶婆婆贵婿临门我团宠小师妹,嚣张点怎么了芙蓉帐暖,清冷小叔不经撩徒弟有技术,师娘顶不住御天人族禁地

    顾正臣沉默着,看着反对的赵新等人。
    实事求是地讲,高屋建瓴,统筹全局,移民没错,伸出宏观的手去操纵一把,为的是大明根基,是长远之策。
    可具体执行的时候,却需要落在微观上。
    那就是一个个家庭,一条条血脉,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大明人不是候鸟,天冷了,天热了,换个地方。
    大明人对土地有着深切的情感,而在土地之上,更有宗族,这如同一根锁链,将人固定在一片土地之上,加上自古以来的小农经济,别说迁移出去了,就是许多人终其一生都未必离开过自己所在的村落。
    赵新、费震他们反对,并没什么错,只是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
    眼见费震还要说话,顾正臣拿着竹节敲了敲屏风边缘,吸引了费震等人的目光之后,指了指舆图:“陛下、太子都清楚大规模移民会带来很多问题,甚至会伤了山西民心。只是几位布政使,顾某想说几句话。”
    费震与顾正臣熟悉,两个人还曾在宝钞提举司里共事过,于是止住了进言,转而道:“定远侯请说。”
    顾正臣用竹节在舆图之上点动,严肃地说:“辽东苦寒,但常年在那戍边的军士不下七万,北平、宣府、大同一线,兵马二十余万,再向西看,至肃州等地,还有十余万兵马戍守。”
    “朝廷一边推动军屯,一边推开中之法,有些地方还需要朝廷周转运粮、运物以保障后勤。仔细说来,这些当兵的人,他们辛辛苦苦守在那里是为了什么?”
    “他们的辛苦,他们经历的苦寒,你们也应该能想象一下吧?这些似乎与移民无关,但我想说的是,军士所作所为,是为了朝廷,为了大明江山!同样,移民也是如此!”
    “小家服从国家,局部服从整体,军士如此,百姓如此,山西如此,山东、河南、北平亦是如此!”
    “你们有你们的难处,但这些难处都抵不上大明最根本的利益,那就是——平衡发展,江山稳固!”
    “所以,诸位,百万移民之策已定,是必行必办之事,没有商量的余地!”
    费震面色凛然。
    王兴宗、吴印等人看着强势的顾正臣,也是倍感震惊。
    赵新总感觉心头沉甸甸的。
    朱元璋甩了下袖子,严肃地说:“小家服从国家,局部服从整体!这话说得好,有难处不是不能克服,有问题不是不能解决,但移民百万,早日让河南、北平、山东恢复人气,增加田亩,这是大计。”
    “从今日起,文楼交给你们来用,商讨移民之事,该准备的早日准备起来,该安排得早点安排下去,每日商议出来的文本皆送武英殿,顾正臣。”
    顾正臣看着走至御案后坐下来的朱元璋,走出行礼。
    朱元璋深深注视着顾正臣:“百万移民,难度可比十万移民难太多了。朕将此事交给你来办,统揽山西、山东、北平、河南四布政使司,有便宜行事之权,出了事,朕不问四布政使司,只拿你是问!”
    顾正臣深吸了一口气:“臣领旨!”
    吴印、费震等人看向顾正臣的目光有些是敬畏。
    这算什么事!
    布政使可是地方上最大的民政官,突然冒出来一个家伙直接管四个布政使司的民政,还手握便宜行事之权,那他算是个什么官?
    大明官制里压根就没这样的官!
    权力太大了。
    这也就是没将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纳入其中,否则的话,顾正臣那将成为最强权臣,没有之一。
    顾正臣看向吴印、费震等人,伸手道:“请吧。”
    武英殿是老朱批改奏折的地方,这里并不适合进行细致的讨论。
    移步文楼。
    太监刘光笑呵呵地迎上前,对顾正臣道:“定远侯,下官奉命在这里记录。”
    顾正臣点了点头,拱手道:“辛苦了,不必事无巨细,只记录商议出来的结果便可。”
    “好。”
    刘光应下,走至一旁的椅子坐了下来,并没有提笔。
    顾正臣回头看向费震、赵新等人:“几位落座吧。”
    费震坐了下来,直言道:“定远侯,百万移民之事当真不可再商议更改,哪怕是移民三十万——”
    铛铛——
    顾正臣用尽铜钱敲了敲桌面:“移民百万,这事不改,也不用再议。从山西移民这么多,遇到的阻力确实很大,但仔细来看,也不尽然全是阻力。据我所知,山西百姓中,自耕农只占三成,七成是佃户。”
    “另外,你们也不要总觉得移民移根,百姓抗拒,难以执行。确实,扎根了想要移走是很难,可你们不要忘了,山西人口之所以如此之多,佃户为主,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与河南、北平、山东空虚是一条线,一个原因。”
    费震、王兴宗等人连连点头。
    这倒是事实。
    山西人口为啥多,说到底不就是元末时期山东、河南、北平等地都打烂了,死的人太多了,想要活命的人挤到了山西去。
    那些年里面,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等,多数都是在淮河、长江流域干仗,元廷对山西的控制还相当稳固,山西本地也没闹出来带头红巾的猛人,后来大明取山西,又是以受降为主,没什么大的战争。
    整个元朝末期到大明开国之初,山西几乎可以说是免于战火。
    进入的百姓多了,加上其他地方死的人太多,碰巧山西风调雨顺,收成还不错,山西可不就成了人口大省。
    要迁移百姓,固然有老山西人在其中,但也必然有十几、二十几年前迁到山西扎下根的那一批人,而这一批人,还算不上根深蒂固,毕竟留在山西的坟头都没几个……
    加上佃户生活并不算好,勉强能活命,但好日子是谈不上。
    在顾正臣看来,没人愿意一直当佃户为他人打工,人总归是需要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的。
    要不然——
    那根,不算是根。
    赵新摘下帽子,挠了挠头皮:“定远侯所言有理,可这事牵涉的人家实在太多,一旦这样做了,怕是会落得个百姓唾弃、名声狼藉的下场……”
    “沈兄!”
    “嗯!”
    沈长青走在路上,有遇到相熟的人,彼此都会打个招呼,或是点头。
    但不管是谁。
    每个人脸上都没有多余的表情,仿佛对什么都很是淡漠。
    对此。
    沈长青已是习以为常。
    因为这里是镇魔司,乃是维护大秦稳定的一个机构,主要的职责就是斩杀妖魔诡怪,当然也有一些别的副业。
    可以说。
    镇魔司中,每一个人手上都沾染了许多的鲜血。
    当一个人见惯了生死,那么对很多事情,都会变得淡漠。
    刚开始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沈长青有些不适应,可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
    镇魔司很大。
    能够留在镇魔司的人,都是实力强横的高手,或者是有成为高手潜质的人。
    沈长青属于后者。
    其中镇魔司一共分为两个职业,一为镇守使,一为除魔使。
    任何一人进入镇魔司,都是从最低层次的除魔使开始,
    然后一步步晋升,最终有望成为镇守使。
    沈长青的前身,就是镇魔司中的一个见习除魔使,也是除魔使中最低级的那种。
    拥有前身的记忆。
    他对于镇魔司的环境,也是非常的熟悉。
    没有用太长时间,沈长青就在一处阁楼面前停下。
    跟镇魔司其他充满肃杀的地方不同,此处阁楼好像是鹤立鸡群一般,在满是血腥的镇魔司中,呈现出不一样的宁静。
    此时阁楼大门敞开,偶尔有人进出。
    沈长青仅仅是迟疑了一下,就跨步走了进去。
    进入阁楼。
    环境便是徒然一变。
    一阵墨香夹杂着微弱的血腥味道扑面而来,让他眉头本能的一皱,但又很快舒展。
    镇魔司每个人身上那种血腥的味道,几乎是没有办法清洗干净。

本文网址:http://www.cn72.com/xs/2/2932/91491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cn72.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